1948年12月1日,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成立,掀開了中國金融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新篇章。70年,彈指一揮間,中國人民銀行,在經濟建設中,在金融業發展中,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
在中國人民銀行成立70周年之際,本刊推出“回望”專欄,特邀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馬德倫撰文,回首中國金融業走過的崢嶸歲月,講述紅色記憶中的不朽精神和靈魂,重現那些歷史瞬間和令人難忘的故事。
探索新中國金融事業與紅色金融的淵源,找尋人民幣與紅色貨幣的關系,了解這段歷史的發展和延續,追尋足跡進而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,我們就可以看到新中國金融事業所經歷的艱難曲折,就可以更深刻地思考和理解改革開放的攻堅克難。
紅色金融是紅色政權的一部分,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中后期。
19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,立刻投身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洪流之中。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,經歷了1927年“4·12”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,中國共產黨被迫轉入了武裝斗爭,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。以“八一”南昌起義、“秋收起義”為標志,我們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,而毛主席領導的農民武裝上井岡山、到1928年4月和南昌起義軍隊在井岡山會師,從而開辟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。
這一時期,工農武裝暴動風起云涌,革命斗爭如火如荼。革命力量每攻克和占領一座縣城,即從縣到區到鄉成立工農革命政府或蘇維埃政府。在打破圍剿和反撲、與反動武裝反復爭奪中,紅色區域失而復得,不斷擴大,革命武裝也不斷壯大,為紅色政權施政創造了條件。
我黨早在革命斗爭初期,即看到了金融的重要性,最初在金融領域上進行的斗爭是減息和反對高利貸。而一旦建立了紅色政權,即提出和建立了紅色金融——工農銀行。
為什么要建立工農銀行?
第一,我們從黨的宗旨來說,要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,要解放工農勞苦大眾,要建立人民政權,要讓勞苦群眾從高利貸的壓榨下解放出來,實行低利借貸,以發展和改善他們的經濟,就必須掌握金融。
第二,20年代的中國是武裝割據,在金融上也是分崩離析。除了國民黨發行的貨幣和公債外,地方軍閥政府自己發行紙票、金庫券;各種錢莊、商號發行的“花票”“花累”“商票”等等,乃至市面上各種貨幣和代用券混亂不堪。軍閥斂財,富豪盤剝,奸商投機,人民不堪其苦。在紅軍占領的地區,急需統一貨幣。
第三,有了根據地,有了政權,就有了發展經濟、管理經濟的職責。要發展經濟,就要有資金投入、周轉和流通,就有借貸。建立工農銀行,可聚集資金,低息貸出,發展根據地經濟。
第四,我黨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——紅軍。在與反動武裝斗爭中,這支部隊的裝備、武器彈藥、給養等后勤保障,也需要資金的支持。除了從敵人手中奪取外,來自紅色政權的財政支持十分必要。而我們的根據地,即蘇區,當時是中國最貧窮的農村,這些地區,除農業種植外,幾乎無工業,經濟十分薄弱,財政收入十分有限。這種情況下,對金融的期待就不難理解。
第五,國庫支付的需要。有了人民的政權,就有了財政收支的處理問題。從財政收入來說,在紅色政權下,一部分收入來自于所在地的工商企業的稅收,一部分來自于沒收官僚資本的財產所得,一部分來源于戰斗勝利品,一部分來源于打土豪劣紳沒收的資產,這些需統一管理。而在開支上,工農政權的必需的支出,工農武裝的軍事開支和養育費用等也需要統一管理。不僅要制定標準,更要實際記錄收支和撥付。盡管在工農政權下設立了財政部門,但核算、收支等賬戶事項需由銀行來做。
所以,紅色政權一經成立,即在“施政綱領”和實踐中建立了工農銀行。
1927年8月,共產黨員傅柏翠在福建上杭蛟洋鄉建立農民協會,減租減息和抗稅,并組建農民自衛軍。在1927年冬創辦了“蛟洋農民銀行”,發行了“蛟洋農民銀行流通券”,到1928年6月,因地方軍閥的圍剿,蛟洋農民銀行停止營業。這是紅色金融的第一次實踐,第一次建立了人民的銀行,掌握了貨幣發行權,發行了自己的貨幣。
在中央蘇區、在閩西、閩東、在湘鄂贛、閩浙贛、鄂豫皖、川陜等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,一批工農銀行隨紅色政權的建立而建立。初期,這些工農銀行是分散的、獨立的,如湖南平江工農銀行、瀏陽工農兵銀行、江西萬載縣工農銀行、修水縣立總合作社與銀行、宜春縣工農銀行,湖北銅鼓縣生產合作社與銀行、鄂東農民銀行等等。后來,隨著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,紅色金融的規模、存續期和根據地內金融的統一就有了新的變化。